新闻

《衢州日报》:“要拥抱艺术,也要接地气”艺术设计名师许金友的“杀手锏”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0-10-27浏览次数:445


《衢州日报》1027日报道记者尹婵萱 通讯员 欧阳洪萍

    对于不少人来说,艺术和设计是令人捉摸不透的东西。

当“艺术设计”成为一门专业,又要如何去学习和掌握?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兼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主任、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许金友有特别的方法。

工作以来,他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一等奖、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优秀指导教师奖等荣誉,设计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浙江省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等国家级、省级展览并获奖。

他辅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荣获国家级(A类)一等奖1项,省级(A类)一等奖8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15项的优秀成绩,曾被评为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优秀指导教师、浙江省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坛新秀、校三育人先进个人等。

近几年,许金友从教学一线慢慢退到了管理岗位。不过,他极力推行的“工作室+企业模式教学法”以及重视实践的“案例教学法”,至今还是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重要“杀手锏”。 

工作室模式

在实战中打磨技能和经验

     趁着午休,忙里偷闲的许金友带记者参观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工作室。

    “这边是商业空间工作室。”许金友熟门熟路地推开一扇门:“最近他们接了一个大单,现在可能还在‘加班’呢。”

记者看到,一个普通教室大小的房间内,靠窗摆着两三张宽大的工作台,几位学生和老师正面对面坐着对着笔记本敲打键盘,有的在画图,有的在整理资料,时而互相讨论交流。除此之外,这里简直是各种设计产品和周边的“海洋”。中间摆着一个巨大的黏土建筑模型,靠墙的一排巨大展示架上,则堆满了学生们的作品:钥匙扣、手机壳、扇子、盘子、卡牌等等。后排靠墙的,则是一整面墙的画作和设计图。除了还有一块黑板,这里完全看不出“教室”的样子,反而像一家设计工作室的办公室。

“我们平时有空就来这儿呆着,没有什么上课下课之分,老师和学生一起做设计、一起讨论,我们是一个‘团队。’”同学们告诉记者。

“所谓工作室教学模式,就是把学生按照兴趣和意愿,和不同方向的老师组成一个个小工作室,这些小工作室既是一个教学团队,也是一个设计团队,可以从社会接一些业务订单,然后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一些设计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许金友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他全力推动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工作室模式教学”改革。现在,每一届大概会有8个工作室,分别是摄影摄像、商业空间、室内软装设计、民宿设计、景观设计、平面品牌设计、综合艺术绘画、全案策划,每个工作室少则两三人,多则七八人。


案例教学法

在实践中碰撞灵感的火花

“有一些专升本的学生,在读了一年本科后回来和我说,相比本科对理论的重视,感觉还是在大专阶段学得更扎实。”许金友说。

让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学生们“学得很扎实”的手段,除了“工作室模式教学”,还有老师们很喜欢用的“案例教学法”。通过对一个个设计个案的上下求索,来锤炼学生们的技能与审美。

许金友还记得,自己带的工作室曾经接到过一个“设计民宿”的案例。为了得到这个民宿的精确测量数据,他带着学生跑进山“驻扎”了好几天,画完平面图纸、立体透视图,还动手做了一个效果模型。

每年的毕业创作设计,是“行万里路”的好时机,许金友会带学生们去上海、苏州等地“偷师”一星期,从博物馆、艺术馆到商场、酒店,通过一个个鲜活案例去剖析它们的材料、风格、色彩。

每一个“案例”,也是思想交流碰撞的时候。许金友还记得,有一次带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创意大赛,主办方要求做一个“生命之源”主题的公益广告。有位参赛的学生提出了一个概念前卫、个性强烈的策划:以人体器官作为设计元素。“从纯艺术角度来看简直拍案叫绝,但是从市场角度来看又过于前卫了。”许金友说,围绕这个争议,师生们进行了一场“艺术与市场该如何平衡”的观点大讨论。

在许金友看来,艺术设计,虽然和艺术相关,但终究还是要以设计为目的,要靠作品说话。而设计作品,尤其是偏实用的设计方向,其实非常考验学生的阅历。

而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与技能、在实践中碰撞灵感与火花,让每一位从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提前积累了许多经验和阅历。这让他们的艺术设计之路,走得更加自信和沉稳。